為了實現高效的物流,供應鏈規劃人員需要了解貨運操作、術語甚至船舶類型的細微差別。船舶類型中,有兩類眾所周知且經常被混淆的船舶——超深水船和超大型船。
不僅在日常用語中,甚至在著名的營銷活動中,你都能看到“深水”一詞在兩種語境下同時使用。這有什么問題嗎?對于超大型船舶(UDW)來說,“深水”意味著在深海作業,而對于吃水較大的超大型船舶(ULCV)來說,則意味著需要深水港。
然而,這些是根本不同的術語,我們將在本文中徹底澄清。
UDW 與 ULCV:讓我們立即比較一下
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術語和實際案例研究,讓我們分析一下 UDW 和 ULCV 的特點,以及兩個術語混淆的原因。
| 范圍 | UDW(超深水船舶) | ULCV(超大型集裝箱船) | 為什么會困惑呢? |
| 尺寸 | 包括幾艘深水船(長度150-250米)。但重要的不是尺寸,而是作業深度(可達2-3.5公里)。 | 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長達400米)在深水港運營 | “超”與“最大的船只”有關,但并不具體指深度或大小 |
| 功能 | 深海作業(>2000 米):鉆井、安裝海上基礎設施、鋪設電纜和管道 | 跨全球樞紐的大規模集裝箱運輸(20,000+ TEU) | 全球物流的兩個不同部分 |
| 使用行業 | 石油、天然氣、液化天然氣、海上能源、數字基礎設施 | 全球貿易、電子商務和貨運代理聯盟 | 全球海運物流的兩個不同部分 |
| 技術方面 | 二手 ROV(遙控潛水器)、自主水下無人機和鉆井系統 | 與“智能港口”和自動導航系統的數字化集成 | 兩者都是“高科技巨頭” |
| 基礎設施要求 | 需要海上平臺、供應基地和專用港口 | 需要深水港、超級起重機和大型碼頭 | 兩者都指“深度”(深水與深港) |
| 2025年的影響 | 開發新能源項目、液化天然氣、海上風電場以及保護水下基礎設施 | 推動全球貿易效率,影響航運成本,形成樞紐輻射型港口體系 | 兩者對全球經濟都具有戰略重要性 |
| 術語的相似性 | “超深水”一詞并不直接指能源行業 | 媒體有時會用“超深”來代替“超大” | 類似的縮寫詞(UDW 與 ULCV)和“深水”與“深吃水”混淆 |
什么是超深水船舶(UDW)?

超深水船舶(UDW)是一類包含鉆井船、半潛式船舶和施工船的船舶。
平均長度: 150–250米
寬度: 30–50米
吃水(船舶浸入水中的深度): 10-15米
載重噸位(DWT): 50 000–100 000 噸
關鍵參數:作業深度2000-3600+米
也就是說,UDW 不用于集裝箱物流,而是用于基礎設施需求、石油和天然氣以及海上能源。
UDW對2025年全球能源的重要性
1. 轉向綠色能源
航運和全球物流的綠色發展進程正在步入正軌,石油和天然氣仍將作為“過渡燃料”。此外,深水開采自然資源比不穩定地區的陸上供應更具優勢,這使得超深水船舶仍然具有發展潛力。
2. 海底基礎設施需求不斷增長
隨著5G/6G洲際互聯網電纜的鋪設,數字經濟正在增長,海上能源需要超深水船可以安裝的電力電纜、基礎等。
3. 全球能源轉型
即使易于開采的油田資源日益枯竭,能源需求仍在增長。對深水大陸架(巴西、圭亞那、東非)的投資正在加速,如果沒有能夠在深海作業的船舶,就無法在那里開展作業。此外,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也在蓬勃發展,這推動了亞洲和歐洲市場對新能源的需求。鉆井船對于鋪設水下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4. 投資吸引力
深水項目規模不斷擴大;一艘超深水船舶的日租金可能超過40萬至50萬美元。然而,盡管租金高昂,但此類船舶的需求增長速度卻快于建造速度,導致船隊資源短缺。此外,超深水船舶需要高素質的船員和工程師。因此,成本上升,這類船舶已成為市場上的“精英”細分市場。
5. 技術提升
現代超深水船舶是漂浮在世界海洋深處的高科技中心。它們配備了ROV(遙控潛水器)、人工智能監控和鉆井系統、自主水下無人機等等!
6. 地緣政治需要深水船舶
北極冰川融化以及海底管道和電纜的保護帶來了新的能源和交通運輸機遇。對美國、中國、歐洲和巴西來說,控制深海資源至關重要,這些國家正在爭奪主導地位和新油田的開采權。此外,到2025年,水下采礦仍在測試中,以從海底開采稀土金屬(結核、鈷和鎳),因為這是主導微電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關鍵。
什么是超大型集裝箱船(ULCV)?

現在我們談論集裝箱物流,因為超大型集裝箱船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是大眾運輸和大規模貨物流動行業的絕對巨頭。
長度:最長400米(相當于4個足球場)
寬度: 58-61米
吃水: 16-17米(需要非常深的港口)
容量: 20,000-24,000 TEU(標準20英尺集裝箱)
載重噸:高達22萬噸
涉及超大型集裝箱船舶的物流業務在大規模運營中利潤豐厚。世界各地的海港都在實施最新的自動化措施,以應對巨型船舶的裝卸。
超大型船舶對擴大貿易的必要性
1. 滿足全球需求的盈利物流
規模經濟: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每標準箱運輸成本最低,這對零售商和制造商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理由。此外,電子商務注重商業競爭力,從而產生巨大而穩定的集裝箱流量。
只有超大型集裝箱船才能沿著東西向大航線(亞洲-歐洲、亞洲-北美洲)及時運輸大量消費品。
2. 脫碳路徑
國際海事組織 (IMO) 法規的每次更新都要求運輸聯盟、航運公司和承運商進一步減少碳排放。超大型集裝箱船 (ULCV) 的巨大容量使其能夠減少航行次數,并且與頻繁運輸的小型船舶相比,每個集裝箱的排放量可降低數倍。此外,現代超大型集裝箱船內置液化天然氣 (LNG) 柴油發動機和能效控制系統,這是應對環境挑戰的良好舉措。
3.“智慧物流”與數字化
新加坡、鹿特丹和上海等智能港口擁有廣泛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用于實現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自動化運營。每艘船舶都是數字化供應鏈的組成部分,全面實施實時貨物追蹤,提供最新的運輸狀態和預計到達時間預測,以及基于物流人工智能的預測分析。
4. 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蘇伊士運河、紅海、霍爾木茲海峽和臺灣的危機都表明,超大型集裝箱船能夠顯著節省物流成本。大型船舶能夠完成更長的航線,而不會對承運商的運營成本造成太大影響。
此外,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廣泛使用為許多國家控制全球貿易航線帶來了競爭優勢。例如,歐洲、中國和韓國正在加大對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投資。
5.港口基礎設施現代化
超大型船舶在主要樞紐之間運輸,由于水深不足、倉庫容量有限以及各國具體情況等因素,并非所有港口都能容納這種規模的船舶。因此,“樞紐輻射”物流規模不斷擴大:港口基礎設施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用于提升運力和能力。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經歷了疫情和經濟危機之后,人們渴望“穩妥行事”。正因如此,托運人和承運人都在尋求以最優運價預訂更多散貨運輸運力,以避免出現集裝箱短缺。
6. 運營商市場的整合
擁有一艘超大型集裝箱船需要大量資金,這使得小型投資者或小型市場參與者也能參與其中。這匯集了全球十大航運公司,它們控制著85%以上的集裝箱市場。超大型集裝箱船是一項寶貴的航運資產。擁有這樣的船隊體現了運輸公司的技術實力和地位。
總結
對于承運商和托運人來說,必須了解的是,盡管超大型船舶(UDW)的功能與超大型船舶(ULCV)截然不同,但兩者對全球物流都至關重要。如果超大型船舶能夠在深海提供新的能源和基礎設施,它們將轉化為能源市場新的供應機會。對于超大型船舶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由于船舶規模龐大,運輸成本可以最小化:這正是貿易效率達到新水平的地方。